現今的程式設計不單單只是工程師的專屬技能,在沒有標準答案的程式教育中,提供多元有趣好玩的主題讓孩子們享受「玩程式」,經由不斷的挑戰、嘗試與實際實作,能夠更加深刻體會以及興趣培養,透過程式邏輯思考,培養孩子們應對邏輯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大家成為「創意思考家」。
前言
2017年底,Google於首頁慶祝兒童程式50周年,那一年也正是iPhone誕生11周年。回想一下,不難發現我們周遭的世界發生了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食衣住行育樂,樣樣都跟著科技的浪潮走。那麼,孩子的教育又如何?如果孩子們今天學的東西,明年就落伍,又如何在這股浪潮中教孩子呢?
作者/攝影 | 曾吉弘/Cavedu教育團隊 |
大家一起來寫程式!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後簡稱MIT)Seymour Papert 教授於1981年的著作《MindStorms》一書所提出的相關概念(http://el.media.mit.edu/logo-foundation/what_is_logo/logo_and_learning.html),可說是開啟圖形化程式教育之先河,後續可說是所有的圖形化程式介面,追本溯源都是來自這裡。目前全世界都掀起了一股「大家來寫程式」的風潮,目標是讓孩子們具備運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在這股浪潮下,也有另一種反思:「是否人人都需要寫程式?這樣同質化的過程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影響?」
MIT電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也是App Inventor創辦人與App Inventor創辦人Hal Abelson教授表示:「如果大家都認同現在資訊科技一日千里,那為什麼還讓我們的孩子用30年前的方式在學習?」他所推廣的App Inventor讓小學生也能自行完成各種豐富有趣的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正是即知即行的運算行動(Computational Action)。不是十年後,不是一年後,孩子們今天就可運用所學來做到心中所想要達到的功能,多麼美好!(註1)
根據Scratch創辦人,也是MIT媒體實驗室終身幼兒園小組的Mitchel Resnick教授表示,幼兒時期可說是我們一生中最具創造力的時候,因此他致力於讓大家都能成為創意思考家(Creative Thinker)。故此,重點已不再是讓孩子們學會多少種程式語言,而是藉由適當的科技軟硬件,輔助孩子們能對這個快速變動的環境有更多的好奇心與觀察力(註2)。回想一下,Scratch、App Inventor、Lego EV3/Wedo與micro:bit MakeCode等圖形化程式在全世界都蔚為風潮,不難想像這的確是目前最受關注的話題。
筆者2017年與App Inventor創辦人Hal Abelson教授以及Scratch創辦人Mitchel Resnick教授合影。
使用BOSON電子教學套件
針對目前市面上滿坑滿谷的兒童程式教學,筆者所處的CAVEDU教育團隊正在編寫的STEAM教材反其道而行:把「寫程式」拿掉了!
在尋尋覓覓之下,找到了DFrobot的BOSON電子教學套件。讓孩子使用簡易的電子套件直接理解感測(輸入)與動作(輸出)之間的關係,並以電路的方式來完成有趣的專題。
例如:運用動作感測器的小夜燈,或是透過溶液導電性來決定LED亮度等趣味實驗。
孩子們馬上就能對「感測」所延伸出的「動作」有感,激起他們去尋找環境中的各種「同」與「不同」(註3)。還能搭配邏輯元件(且、或、非門等)來做出更多豐富的效果。
當然這樣在內容上自然是比直接開始程式設計來得簡易許多,因此後續的延伸學習可搭配擴充板來連接常見的嵌入式開發板,例如:Arduino、LinkIt7697與micro:bit並運用各開發板所搭配的簡易圖形化開發環境來銜接進階程式設計課程。
由CAVEDU教育團隊開辦的[國際暑期兩日營]BOSON遇上LinkIt 7697程式大冒險,就是以BOSON搭配LinkIt 7697的專題式課程呢!
不論是想學卻無法入坑的初心者還是已入坑卻止步不前的學習者都是非常適合且推薦的學習套件呢!由筆者帶領的CAVEDU教育團隊也致力於邏輯與程式設計的相關課程執行與投入研發。
了解更多BOSON資源:
註1:筆者受邀赴MIT擔任App Inventor訪問學者時相關成果:iot.appinventor.mit.edu
註2:筆者也參與了Scratch 3.0與Learning Creative Learning課程(https://learn.media.mit.edu/lcl/)的中文內容審閱
註3:本書預計分為「趣味互動」與「科學實驗」,運用BOSON電子模組來製作各種有趣的互動專題與科學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