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慧理論 Part 1


常常會聽到家長或是一些剛接觸樂高這種積木式建構教育的朋友提出疑問  "學樂高對於孩子們會有什麼幫助呢?"

CAVE新開的教育專欄,就由璧璧老師告訴大家教育專家到底怎麼說!!:)

——————————————————————————————

1905年出現世界上的第一個智力測驗-比西量表(Binet-Simon Scale),是為了預測可能會有學習困難的學生。從此以後智力測驗開始被各國廣泛地使用,而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智商"(IQ),因此逐漸成為度量人們智慧高下之重要標準。但傳統的智力測驗通常只偏重限在語文與邏輯方面,並把個體特質狹隘的以單一的、可量化的數據來描述,造成許多具有其它天賦與才能的學生受到了貶抑與忽視,同時也合理化了制式的教育方式,採用單一的課程、教法,以及「標準化」測驗來對待所有學生,而輕忽了個別差異的重要性。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霍華德‧迦德納(Howard Gardner)打破傳統智力理論,提出了「多元智慧理論」(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拓展了更寬廣的發展方向,也為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意涵。

    有別於以往只拘泥於邏輯與語文,在多元智慧理論一共分成八種,迦德納教授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有八種智慧的潛能,而家長或老師則是開啟(當然也有可能是關閉)孩子各項潛能的關鍵人物,這八項智慧分別是語言智慧、邏輯數學智慧、空間智慧、肢體運作智慧、音樂智慧、人際智慧、內省智慧和自然觀察者智慧。

    迦德納教授的多元智慧理論打破智力即成績的迷思,他主張天底下沒有資質相同的孩子,每一個人天生都有不同的天賦也是獨特的,因此只要是與人有關的表現,都是不同特點展現的舞台。中國至聖先師孔子也提出過「因材施教」的理念,強調每個學生的資質有所不同,因此對不同的學生也應有不同的提點及機會教育。人類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學會運用各種符號來表達與溝通,例如文字、圖畫、動作、數字、音樂等等,既然人們是透過不同的方式來學習、表達,所以教育怎麼可能用單一的方式來教學進而評量學生的成就呢?與過去傳統的智力理論相比,多元智慧的觀點無異為孩子們打開一扇風景遼闊的窗子,提供教師與家長不同的視野,以更彈性的方式來教導我們的下一代!

 

    在之後的文章中cave教育專欄會在一一的向各位解說不同智慧所代表的內涵。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