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2018.06-學程式設計恐讓學生沈溺3C?香港資深機器人玩家Keith以機器人教育多年經驗回應⋯⋯

6月上旬,教育部課審大會審查科技領域課綱時,媒體報導,有課審委員擔憂,上太多科技領域課程,恐怕造成學生3C成癮。(新聞連結:https://udn.com/news/story/6898/3190419?from=udn-relatednews_ch2

紀錄撰寫 採訪:曾吉弘

文字整理:宗諭

紀錄攝影 曾吉弘
受訪者 香港資深機器人玩家Keith 訪問地點 香港
訪問時間

2018年6月份

 

對此看法,香港資深機器人玩家,也是在地Maker教育實踐者,Keith Yung(翁永陽)接受CAVEDU教育團隊專訪時指出,若小朋友迷上寫程式,他覺得蠻好的,因為那是在學習新技術;但若迷上電玩遊戲,家長或許需要協助孩子正確地玩。「我在教導學生製作機器人時,我不會直接給他們一台組裝好的機器人,這樣他們就只知道玩機器人。如果我不把機器人組裝好,學生想玩就必須自己動手組裝,他們就會學習到如何組裝,機構、電力以及如何透過寫程式編輯機器人動作⋯⋯等等。」Keith清楚說明自己的理念。

圖1 香港資深機器人自造者Keith

 

Keith坦率地說,對初學機器人的學生而言,機器人包括的領域相當寬廣,要學習電子、機械結構、產品設計、工程⋯⋯等等。學生剛開始不需太專注於單一領域,而是一步步慢慢學,例如,這次製作了一台機器人,就先學習機械結構;下次再製作另一台機器人,便學習如何設計。

在學習過程中,初學者會遇見許多問題,最重要是學習解決問題。若學生要求自己第一台機器人就成功,「對不起,這是不太可能的!因為沒有事物是只學一遍就學完的,許多事物、科技都會持續不斷進步。」Keith直言。若學生對電子有興趣,便可繼續深入此領域;而另外一位初學者對機械結構有興趣,便可繼續深入,慢慢會把所學結合在一起。

 

在香港,近兩年因主管機關大力推動STEM教育,許多家長開始理解小朋友為何要學製作機器人、寫程式、電子電路⋯⋯等等。對於社會風向的改變,Keith表示,香港的教學風氣其實跟台灣差不多,也十分重視升學、考試,升學壓力甚至不比台灣低。而課餘時間,香港的學童過去多半選擇學習鋼琴、跳舞、吉他等樂器,提升人文藝術方面的素養。因香港沒有本地的工業或製造業,過去家長並不清楚孩子學機器人之後可以運用在什麼地方。「就像這幾年很流行的Maker,在香港,剛開始大家也不太清楚這是什麼,但這幾年,已經有許多人知道Maker是什麼,但香港人原先認知中的Maker是創客,跟創業有關,但近年方向已有所改變。」

 

然而,在Keith的認知中,Maker只有一小部分跟創業相關,但最主要是一股喜歡去做些什麼的動機,例如模型。因為Maker這個名詞涵蓋了許多領域,只要喜歡動手做些什麼,應該就是Maker了吧。只要參加過Maker Faire的人,慢慢就會理解,其實Maker這個領域,包含許多不同類型的自造者。本周末就是香港Maker Faire,歡迎到Keith的攤位來玩機器人喔!

所以,Keith就是一個深具熱忱、自造機器人的Maker。「要是有一些製作機器人的想法,最終真的能夠實現的話,這是令我感到最快樂的事!」他透露。但這一路走來,也是有辛苦的時候,例如,「如果在製作機器人的技術上碰到一些目前無法解決的問題問題,那會讓我想很久,會比較辛苦。」

Keith超級熱愛製作機器人

對Keith而言,最難克服、最大的門檻主要還是寫程式。因為寫機器人的程式不是很容易。因此他現在用的電子線路板,其實是不用寫程式的,「我用最簡單的方式控制機器人,因為很多人要玩機器人,不知道如何寫程式⋯⋯所以我請一位好朋友設計不用寫程式的機器人,方便機器人玩家使用。」而這種方式稱為教導模式(Teach Mode),就是把馬達拉至機器人操控者想要的角度,伺服機的角度會自動讀回來。

現今多數機器人都是有電力才會站立起來,但如果不供電也希望機器人能站起來呢?Keith說不需要什麼都靠馬達,也可以透過機械結構達成,使馬達壽命可以更長,這是Keith目前努力的方向。當然,他更期許:「我可以一直、一直製作機器人⋯⋯。」

Keith希望可以一直製作機器人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