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的人文觀點

機器人 (或就是所謂的機器) 長久以來被視為人類的勞動服務取代者, 事實上這也是它們一開始存在的理由。力量大, 速度快, 不會喊累(需要保養), 不會吵著要加薪…, 但隨著社會的變遷, 人對於機器人也有不同的觀點。

近幾年的電影如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的”AI”, “變人(羅賓威廉斯)”, 機械公敵(威爾史密斯) 到 魔鬼終結者2(1990年的片…) 3, 還有最近要上演的4, 都有探討到機器人是否有一天能具備和人類一樣的情緒與感情。

如果有, 又會發生什麼事呢? 有一天機器人和人類之間的那條線, 又如何來定義? 身體多少比例是機器, 算機器人?

這實在值得深思, 不過這有點遠了, 應該不是這10年之內會遇到的問題。如果機器人能夠從人文觀點出發, 更貼近人類的需求, 那有多好?

那就不是效率或是速度的作業運算問題了, 而是居家的好伙伴。這就需要各領域的人才來投入了, 心理, 精神, 大眾傳播, 娛樂等等, 跨領域的合作非常有趣, 像現在我就在看一些音樂治療與睡眠方面的研究, 可以結合到機器人上嗎? 應該可以唷!

感覺機器人會成為行動式的資訊載體, 比單純的勞力取代能做更多的事情。

今天阿吉碎碎唸到這邊, 晚安囉!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